手机版 乌七八糟网
孔子以绘画为喻,大意是说人的美不在于外,而在于内在品性之美。
我们基于他本人的立场,会发现唯有这种殷勤劝学的精神,才是须臾不可少离、必须终身持守的,否则也就谈不上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了。[2] 出于同样的道理,在当今这个世风日下的年代,无神论存在主义所面对的这种风险,也同样是中国社会正在面对的风险,而且其思想上的深层原因,也同样是因为对于不可相信的东西,都同样坚持了不予采信的态度。
[7]刘东:《天边有一块乌云:儒学与存在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17-218页。可无论如何,中国文明史的事实又告诉我们,孔子的思想并非只属于或然的可能性,它还进一步在他身后的文化实践中,被逐渐落实成了确然的现实性。如果说对凡夫俗子而言,确实存在传说中的人间天堂,则当代的丹麦和瑞典确乎当得起这样的美誉:那里的城镇古色古香,风姿绰约。那里民主制度健全,犯罪率世界最低,而清廉指数全球最高。(一) 从前文的话题引申而来,到这里就有必要接着探讨:为什么故有的传统美德,对于梁启超来说是如此重要? 不过,如果想从根上就弄清这一点,那么按照我本人的理解,却需要先从思想上绕个弯子,不是先去宣讲道德的信条,而是先来澄清认识的能力。
所以,就像孔子自述的那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进入专题: 儒家 德教 。(《老子》第八章)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
按照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渔樵如哲人般深入思考宇宙、政治、人世变迁和稳定之道,思考无常与有常、俗世与超越之间的关系(张文江《渔樵象释》)。君子从起先的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逐渐转变为以琴瑟钟鼓之礼相迎,心性从自然的情爱冲动转向礼仪贤德,使性情和德性获得涵养。通过在山水间游走、居住、体悟、静观,人们可参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成为智者或仁者,抑或兼容两者,既有智者的内在精神愉悦,又有行仁之寿。
这种悠闲、隐逸的内敛特性,有益于个人和政治形成节制的精神,个体不会过于追求欲望的满足,政治不会走向过度的对外侵略和扩张,寻求帝国的辉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水处于卑微的位置,却彰显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无为而治,水之道有益于心性涵养和政治治理。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这也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作诗乃是领略未昭明的天理的一种方式,将人的生活引向原初的自然。人与山水在精神层面的相遇,前提并非身心的分离,内在性与外在性的断裂,或自然山水的人格化。高山顶峰的光辉绚丽与幽谷的晦暗混沌形成一种张力,山水景象在两极之间的无限变化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兴发,不断催促人回到事物和生命的本源。山水的内化与精神的超越性 山水可居可游,但山水之游并非我们当今的旅游观光。
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山水文明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渔樵隐逸于山水之间,又显露于大地,悠闲且深邃,阅尽历史沧桑、人间冷暖,具有内在的超越精神。正是在自然山水中,陶渊明体验到心远的超凡脱俗之感。
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山水赋德是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性。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早春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诗中还进一步由山水兴德,引申出君王要敬明其德克明其德克广德心,通过修明德性而兴邦安民。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一种调适。静观山水、临摹山水,可让人获得生命的智慧,忘我而自足。
人与山水的这种相遇,是内外交互的共鸣过程。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自然山水使主观的个体与客观的世界相遇和联结,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山水自然对现代生活的调适 长期浸润在山水之间的人,会将山水内化于人的自然本性。
人既可在山水之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又能田园牧歌式地生活,悠游自在地安顿人生。第二,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
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 首先,山水体现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山水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益于个人失意的排遣,心智的抒发,生活的隐忍和激发。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水大不可极,深不可测,润泽万物,入于无间。
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山水是历史的见证者,出没于山水之间的渔樵深谙历史之道。
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自然山水是人静观体道、领略大美的对象,人们也能在乐居山水中静心品读、游心于宇宙万物之自然。
人在山水里通过回到源头可取得新的兴发,汲取新的能量和源头上孕育般的活力,从而解除身心的对立,回到最好状态(朱利安《山水之间:生活与理性的未思》)。《诗经》的首篇《关雎》更是借助河流水鸟植物的比兴,歌咏后妃之德,风天下而正夫妇,使淑女配君子,而进贤思才(《毛诗序》)。
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自然山水可当作怡人的风景,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从而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勃勃生机的生命动力。山水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性完满的乐游。
林志猛,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专题: 山水文明 。其生性热爱山水,尘世中的各种事务是对人的羁绊,回归田园使人重新恢复了自然本性。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也以山比德,用南山北山各种草本植物起兴,赞颂具备诸种德性的贤人君子,称其德音不已。山水比德也是常见的传统用法,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Copyright (c) 2018-现在 XML地图html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四端之心或性是人类天生具有的,成就仁义礼智等的潜质。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企业网站源码 pbootcms教程 八戒站长 空间域名 海纳吧 三合一建站 多城市分站1